当前位置: 首页>>经验交流

关于对基层社保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0 09:11 来源:州审计局 作者:彭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在逐渐加大,特别是在疫情持续的当前形势下,稳就业保民生、兜底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老百姓的“保命钱”和“救命钱”安全、正确、及时的使用,真正发挥好效益?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运用宏观思维,树立社保审计全局观念。

基层审计机关受到审计力量的限制,在社保审计的项目安排上往往局限于上级部署和当地政府的临时交办,缺乏系统谋划和中长期规划,容易造成不同类别的社保资金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上下级审计机关、各市州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未充分共享,社保资金的相关数据不能互通共享,无法全面准确的反映全国、全省社会保障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难点等共性问题,及时、科学的提出制定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议,有效服务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 。我们应有序推进社会保障领域审计全覆盖。健全社保审计工作组织领导制度,明确各类资金和项目的审计频率和覆盖周期,消除监督盲区。加强与上级机关和下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和工作协同,统筹审计资源,优化组织方式,推进纵向统筹和横向衔接,做到上下穿透、有机贯通,加快实现社保审计工作全国或全省一盘棋。

二、运用系统性思维,提高大数据分析应用水平。

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广,资金种类多,所涉部门多,政策性强,审计人员受审计时间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查找出的问题往往浮于表面,零散性问题较多,系统性问题较少,无法反映普遍性、苗头性、趋势性问题,难以揭示出制度、机制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应坚持把大数据分析作为社保审计的前置环节,运用系统性思维,找出各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复杂关系,精准定位,快速查找出存在的疑点问题。

主要对大数据开展三类分析,确保查深查透。一是开展关联分析,如:将缴纳养老保险金人员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比对,查找已就业但仍然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二是开展聚类分析,如:汇总医院数量和医疗费用作为观测值,可视化展现医疗费用中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较高的情况,锁定疑点医院与异常诊疗项目;三是开展统计分析,如利用多因子分析法,精准定位部分企业利用虚假培训信息骗取就业资金的问题。

为了提高基层审计部门的大数据应用水平,尝试建立“常见问题分析模型”,将经过测试验证的分析方法数据化、标准化、体系化,便于审计人员参考使用。

三、运用趋势性思维,关注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

当前的社保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应克服传统社保审计就事论事的缺陷,发挥其它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不仅要关注社保资金用得“对不对”,还要关注用得“好不好”。审计工作不仅侧重于基金收入的真实性、合规性监督,还应从政策执行的效果性、基金征缴的经济性、基金支付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开展绩效性监督。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在政策理解上出现偏差或者考虑局部利益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收缴、征缴的开支成本是否适当;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率是否过低,有无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用于投资、搞基本建设等情况,从改进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社保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建议。同时,应将体现社保资金效果和效益的指标与党委政府制定的相关考核指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社保资金效益评价体系,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出台完善社保基金的相关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