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经验交流

青年论坛:审计人成长的加速器

发布时间:2022-05-13 09:24 来源:州审计局 作者:徐欢欢

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通过探讨问题,思考分析,有助于强化研究思维,提升科研能力。第一次撰写的审计论文《浅谈对预算绩效审计的思考》有幸获得湖北审计青年论坛三等奖,写作过程中收获颇多,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更是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克服畏难心理,破解“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写论文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畏难情绪,刚开始内心非常抗拒,有本领恐慌,担心写不出来,写不好……后来我在知网上搜索审计相关论文,翻阅审计书籍,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我对写论文逐步有了基本的轮廓,担忧逐渐减少。畏难情绪更多的是一种本领恐慌,知道的太少,担忧的过多。只有积极克服畏难心理,走出舒适区,敢于去尝试,去实践,冲破思想禁锢,必将有所为,有所收获。要加强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破解“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

实践是理论的的来源。要基于实践,从审计工作出发,以审计问题为导向,写出的论文才能有理、有用、有效。具体来说,一是论文选题要结合审计工作,范围要适中,论题过大容易导致内容空泛化,很难写深写透,内容较抽象,与实际工作相离很远。“题好文一半”,确立一个好的题目,就可能写出一篇好论文;相反,即使语言通畅、结构清楚,而论点不新或论题没有实际意义就不能写出好的论文。二是广泛收集资料,查阅纸质书籍和电子文章。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了解研究进展以及动态,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基础。我在撰写论文时,认真阅读了《政府绩效审计》、《预算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两本书籍,在知网上查看了绩效审计相关论文,这些让我对预算绩效审计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三是开展座谈,与财务人员了解绩效评价流程,与财政预算审计组沟通预算绩效审计工作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座谈,倾听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探讨当下绩效审计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论文写作质量和水平。

理论是研究的载体。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切实发挥审计“治己病、防未病”职能作用。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和瓶颈,更加深刻理解了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写论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总结归纳、系统梳理、深入研究的观点提炼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能力提高过程,更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迫在眉睫。对于研究型审计,我认为既要研究被审计单位,又要研究审计工作本身。做审计应当有庖丁解牛的匠人精神,把被审计行业领域的政策精神、法律法规当做课本;把被审计单位的专家们当作老师;把每一个审计项目,作为查缺补漏的机会。只有真正进行了研究才有底气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审计“治己病、防未病”职能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本职、对标先进,进一步树立研究意识、扛起研究责任,持续修炼审计基本功,努力成为一名“能查、能写、能说”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